为进一步加大对虚假诉讼的整治力度,净化诉讼环境,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11月9日,****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10件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包括5件民事和5件刑事虚假诉讼典型案例。
5件民事虚假诉讼典型案例的情况
虚假诉讼是诚信缺失在诉讼领域**集中的表现形式,不仅严重侵害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违背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司法****和司法公信力,助推了社会失信与道德滑坡,社会危害性极大。****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对虚假诉讼的依法整治工作,通过发布司法文件、指导案例、典型案例等方式,逐步健全了虚假诉讼案件的甄别、防范和治理机制。
这5件典型案例涉及执行异议之诉、民间借贷、伪造离婚协议逃避执行、虚构劳动债权骗取拆迁补偿款等实践中常见的虚假民事诉讼形式和手段。其中,案例1是被执行人甲公司为逃避执行,捏造事实,冒用艾某某等 63人名义提出执行异议而引发系列虚假诉讼,影响极为恶劣,人民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判决继续执行,并依法对甲公司从重处罚。案例2中,职业放贷人周某隐瞒民间借贷债务已经全部清偿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他人履行已经消灭的债务,对其行为应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论处,认定为虚假诉讼。案例3是被执行人的原配偶高某某依据虚假离婚协议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意图转移财产逃避执行。高某某在民事执行程序中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提出执行异议的行为,妨害了正常民事诉讼秩序,也属于虚假诉讼行为,应予处罚。案例4是甲公司与员工恶意串通,意图通过虚构劳动债权骗取拆迁补偿款而制造的虚假诉讼,属于典型的恶意串通型虚假诉讼。因该虚假诉讼实际由甲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张某主导,人民法院对该公司及张某予以处罚。案例5中,虚假诉讼行为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后,又因其虚假诉讼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被判令承担相应民事侵权责任,因为虚假诉讼致人损害符合侵权行为一般特征和构成要件,属于侵权行为。根据民法典****百八十七条规定,行为人因虚假诉讼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不影响其承担侵权责任。这一点在侵权责任法中也曾有明确规定。
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希望各级人民法院通过这5件典型案例,统一对于民事诉讼中虚假诉讼行为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处罚原则的认识,在民事审判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虚假诉讼的甄别、查处力度。诉讼不是儿戏。当事人也应当引以为戒,依法诚信行使诉讼权利,不要铤而走险,切莫打了“假官司”,惹上“真麻烦”。
5件刑事虚假诉讼典型案例的情况
虚假诉讼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有必要通过刑罚手段予以规制。人民法院高度重视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惩处,依法判处了一大批虚假诉讼犯罪分子。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中增设虚假诉讼罪以来,人民法院每年审结的虚假诉讼罪案件数量、定罪人数以及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重刑人数逐年递增,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人民法院先后研究出台多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统一虚假诉讼犯罪案件裁判标准。其中,2018年9月与****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虚假诉讼罪的具体法律适用标准;2021年3月与****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对虚假诉讼犯罪的甄别和发现、线索移送和案件查处、程序衔接、责任追究和协作机制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进一步规定。《意见》提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通过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向社会公开发布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等形式,增强全社会对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震慑虚假诉讼违法犯罪。此次公开发布虚假诉讼典型案例,是****人民法院落实普法责任制要求的重要举措。此次公开发布的虚假诉讼刑事典型案例共有5个,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虚假诉讼罪的行为特征、定罪标准、共同犯罪认定、总体处罚原则等法律适用和刑事政策把握问题。其中,案例6和案例7分别是通过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并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捏造事实骗取民事调解书并据此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等手段实施的虚假诉讼犯罪,对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和定罪标准作了进一步明确;案例8是“套路贷”虚假诉讼犯罪,进一步表明了人民法院依法严厉打击“套路贷”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的总体原则;案例9和案例10分别是法院工作人员、律师与他人串通共同实施的虚假诉讼犯罪,明确法院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虚假诉讼犯罪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律师与民事诉讼当事人通谋、共同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构成虚假诉讼共同犯罪。上述典型案例可以为司法机关依法审理虚假诉讼犯罪案件提供指引,同时充分表明了人民法院依法严厉打击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警醒社会公众要诚信诉讼、依法行使诉权,否则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
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